以技术手段变迁见证环评发展历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起步阶段,如何开展此项工作,人们并不清楚。为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出现大的偏差,于是出现了环评大纲审查机制,确保了工作目标、技术路线和方法等关键内容的准确性,然后评价机构按照专家审查后的大纲开展环评工作,管理机构也会按照大纲的要求对环评文件审查和审批。随着环评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各类技术支撑标准相继发布,如环评总纲、要素导则、行业导则、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自行监测指南等,环评工作者工具库也随之丰富,环评大纲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早些年有个顺口溜,环保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大气”。在环评工作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最基础、最普遍的评价内容。大气专题评价最重要的就是气象资料,是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的基础。气象资料分地面气象数据和高空气象数据,其中地面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云量等,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高空气象数据包括不同高度大气层的风速、风向、湿度、气压等。重大建设项目为科学分析其大气环境影响,需要结合地面气象和高空气象数据,通过模型开展数值模拟预测。一般气象站较难获取高空气象资料(即探空气象数据),环评单位不得不自行开展探空试验,自行观测高空气象数据。高空探测工作不但辛苦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时采用小球和双经纬仪观测,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典型月(一月、四月、七月、十月)进行,环评人夏季面临烈日当空,冬季面临寒风刺骨是常有的事。早些年并没有成品氢气,环评人须采用铁粉制氢,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之后有了系留汽艇,也有了成品氢气钢瓶,环评人不再那么提心吊胆了。我大学学习的是石油化工专业,八十年代毕业后被分配到某设计院环保室大气组,入职后为满足工作需要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却是与学习经历毫无任何关系的《气象学概论》,从小白逐步进入环评人角色,掌握了风向、风速、太阳高度角、大气稳定度等气象学专业词语概念及运用。当时,为做出全年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表,手敲简易计算器需要一个月时间。今天的环评人相比我们幸福多了,气象数据从获取到统计分析,全部计算机电子化,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完成。
在2005年之前,环评人为采用高斯模式完成预测工作,必须通过C语言、VB、FORTRAN等计算机语言自主编程建构预测模式。在软件界面、操作环节、输入输出友好性、数据及图文展现效果等方面,较当前有着明显的差距。当时,自主编程的软件或多或少在适用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项目地理位置、气象数据完整度、污染源排放参数、字符和数据格式等细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模型无法正常运行,如标点符号半角或全角选择错误都可能导致模型崩溃。因此,每次预测模型顺利跑完,对我这个环评人来说都觉得幸福感十足。当然,模型顺利跑完也不代表预测结果就准确,为了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用预测结果随机验算或换一台机器重跑。因此,我也锻炼出来一种能力,就是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判断结果及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异常。而今天,市面上有ADMS、AERMOD、CALPUFF、CMAQ等开发较好的商业化模型,错误提示、结果准确度及可视化都相当成熟。之前环境风险评价相对空白的领域,也有了针对大气环境风险评价开发的SLAB、INPUFF、AFTOX等模型。最让我们环评人值得高兴的是,此类应用模型大部分是开源程序,对于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技术人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更多符合环评工作的产品,有利于促进环评事业的发展。
本人30多年的工作经历感受到的环评技术手段变化颇多,以上只是其中印象相对深刻的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变化,譬如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源监测条件逐渐改善,印刷质量及效率大幅提升,视频会议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效节省时间成本,通信网络大幅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作为一名环评人,工作开始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看着社会日新月异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手中环评工具越来越便利,既骄傲,也幸福。
作者:沈庆海
北京国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