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之家 > 环评故事

环评故事

我们做环评公参的那些时光

环评影响评价网 2022-09-16环评故事
十几年前,做环评公参是我们挨家挨户去调查的。一个项目少则数十份,多则成百上千份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项目周边的居民,负责调查工作的一般是我们这些做项目的人。通常我们会找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路
 

十几年前,做环评公参是我们挨家挨户去调查的。一个项目少则数十份,多则成百上千份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项目周边的居民,负责调查工作的一般是我们这些做项目的人。

通常我们会找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路口,支个摊子,放上调查表。一般人们是不会主动来填写调查表的。这个时候我们会主动拿着调查表去路边找一些人。一开始是比较难的,一方面是我们害怕被拒绝,不敢开口,另外一方面是一般公众也不会轻易搭理我们。不过勇敢迈出第一步后,调查工作会慢慢变得容易,有些公众会停下脚步听我们说。我们会介绍一下项目的情况,比如告诉他们这边会修一条道路,或者建一个什么工厂,大概离着有多少远,在什么位置,建完以后有什么影响等等,然后请他们发表一下看法。

这个活不是很好干,有时候在外面跑一天可能才完成十几份调查表。有时候,我们会给配合完成调查的人一些小礼品,像毛巾、香皂和洗发水什么的。这样愿意参与调查的人会多一些。

干这个活,还得会沟通,要让人不排斥,并且得选好位置。有一次我们选了一个好地方,在一棵大榕树下面,来这里纳凉的居民很多,而且对我们的洗发水很感兴趣,不一会儿几十份调查表就被主动填写完了。

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普通老百姓对环评还不了解。我们的公参调查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普及环评知识的作用。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对环评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加上那些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和圆明园环评事件也推动了公众对环评公参的关注。慢慢有一些公众会对项目的建设和环境影响比较关注。

大概在十年前,我们有个大型电厂项目公示发出后不久,就收到很多公众的电话,对项目提出疑问。我们一一记录下来准备做好反馈工作。通过电话反馈的效果不好,我们就找他们当面沟通。除了单个沟通之外,为了更好地让公众对项目和环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会组织座谈会,邀请相关的公众来参加,集中反馈和解答大家的疑问。这个项目涉及的评价范围比较大,前前后后我们组织了十几场座谈会。十几个街道社区巡回着开,现场也十分热闹,各种问题都有人提。有些人还比较激动,言辞也比较激烈,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沟通、抗压和应变能力。有时候我们会重复多次去沟通,把一些复杂的专业问题不厌其烦地用通俗的语言作出解释,便于公众理解。好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沟通座谈之后,效果不错,项目的建设也得到了公众的理解,一开始有疑问的公众也打消了顾虑,建设单位也在项目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吸收和接纳了公众提出的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些敏感项目,公众的质疑声音会比较多。早些年,在西部某地做过一个项目,因为当地位于民族地区,情况复杂,之前也没有开发过类似的项目,公众对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的顾虑。为了更好地让公众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我们开展了详细的入户公众调查,并且还组织开展了环评听证会。因为村民居住得比较分散,我们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挨家挨户去做公众调查。白天村民外出地里干活,我们就在田间地头做调查。田梗上、瓜地里、打谷场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傍晚等村民回家后,我们就上门做调查。为了打消村民对我们的顾虑,我们有时也会陪村民聊聊天,帮他们做做事,当地的村民也都很热情淳朴,很快就能配合我们。通过走村入户,我们既让村民了解了项目情况,也使我们更了解了当地的真实情况,体验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不易。从而推动我们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让项目周边的乡村更美好。

现如今,公参调查强调公众的主动性,通过网络渠道向公众公示项目情况,我们也少了去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的机会。公参方式的转变让公众在表达观点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参与环评的积极性变得更加踊跃,主动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公众越来越多。随着公众的专业性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对公众比较关心的项目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也已成常事。通过不断地沟通,获取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听取和采纳他们提出的意见,在项目建设前期就与公众对关键环境问题和影响达成共识,更有利于项目朝着公众期望的方向建设。

当然每一个项目的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所面对的公众也不尽相同,环评公参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但不管怎样,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目标是不变的,只要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就会实现美好的未来。







作者:何磊  

北京国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