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之家 > 环评故事

环评故事

我的环评山海经

环评影响评价网 2022-09-14环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来到山西大学从教,自此与环评结缘。长期在高校从事着这样一个“边缘化”的专业教学工作,同时作为一名环评单位的从业者,深深体会到个中的困难与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来到山西大学从教,自此与环评结缘。长期在高校从事着这样一个“边缘化”的专业教学工作,同时作为一名环评单位的从业者,深深体会到个中的困难与艰辛。但不得不说,多年来我也享受了它所带来的诸多乐趣。
当时全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申请环评资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被原国家环保总局认可的名校如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纷纷拿到甲级资质;地方高校则尽力争取从各省环保局申领到时称“地方粮票”的乙级资质。山西大学也如愿获得乙级环评资质,当时全省获得乙级环评资质的单位不超过6家,山西大学绝对称得上是老牌的环评单位了。当时的山西大学环保系(后逐步改为环境科学系、资源环境学院)积极谋划开展环评业务,恰逢山西各县为支持地方农业的发展,积极上马以合成氨、碳氨及尿素为主的化肥厂建设项目,顺理成章,我们承接的首份环评项目便是我主持编写的岚县化肥厂扩建工程。
接受业主委托后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已从事环保工作多年,但在化工生产方面仍是外行人,必须尽快学习化肥生产知识才有底气做好这个项目。第一件事便是找参考书,我跑遍太原的新华书店,最终买到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氮肥生产工艺》(这本泛黄的小册子至今还珍藏在我书架里)。到了化肥厂后,看到当时的生产状况和职工环保意识的薄弱,我颇感惊讶。造气炉旁烟熏火燎、合成塔侧气呛刺鼻;变换及碳化车间门窗俱敞,厂长说这是为防止工人CO中毒而加强通风,可以想见当时的生产是何等严重的污染状况!我们从造气、脱硫、变换、合成气、碳化一步步了解生产工艺及各环节主要污染因素,详细记录现场生产原料、燃料、设备工艺、用排水资料,查看生产运行记录,再到一问一答式地请教企业技术人员。厂领导被我们的虔诚和认真感动,困难条件下仍安顿我们免费吃在食堂、住在办公室,让我们一行人真是有说不出的感激。
当时的环评业界没有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也没有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唯有凭借我们高校里的实验设施和技术力量。系里面能够找来的可用的大气采样器、KB120泵、分析天平、蒸馏瓶、分光光度计、比色等采样与分析设备被悉数搬到现场,环境化学分析专业的老师们也都积极热情参与。隆冬时节,晋西北大地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采样设备没有恒温装置,我们就用手捂着采样瓶,防止里面的吸收液结冰。现场污染源及环境采样做完后,马上开展室内分析实验和数据整理,大家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有了现场监测的条件,我们还在工厂排污口下游的岚河开展水团追踪,研究氨氮、硝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规律等。这样在现场就近开展采样和实验,最大的好处是发现异常结果可马上返工,并对照生产和排污工况分析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环境空气监测是按照北方冬季期间的凌晨和傍晚这两个空气污染较重的时段做定时采样。现在看来,当时的我们因各方面条件所限,环境监测还是欠规范。比如,监测设备未经计量认证,实验室是临时搭建,等等。但我们因地制宜制订的现场比对、实时连续监测的策略,弥补了简陋条件的缺陷,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很快我们就编制完成了这份环评报告书,在完成了评审和审批之后,系里领导指派我与杨国栋老师专门负责各项环评业务。那时只要接到一项环评业务,我俩便在全国各地找相似的企业参观调研,从化肥、煤矿、火电、钢铁、陶瓷、水泥、碳素、焦化、机械制造等这些当时被认为是“污染大户”行业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环评业务,打造了山西大学环评的品牌。在这过程中我与杨国栋老师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之间合作的默契水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杨老师现在已经成为山西省著名的环保专家。
2000年后我调入厦门大学。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围填海工程的环评,算是正式“下海”。由此开始,我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环境与海洋两大学科优势,在福建省承接了造纸、印染、服装、制革、电子、机械、港区、火电、市政、垃圾焚烧、危险废物处置、化工等诸多行业的环评业务。在此之后,我又负责编写完成了某个石化基地的第一份规划环评报告书,为该园区的炼油、化工产业布局及规划调整后的规划环评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在回看20多年前环评的那片围填海区,已是塔釜耸立的石化基地,不由得感叹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的变化。
从黄土高原到东南沿海,一生念的是一篇环评工作“山海经”。多年的环评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历上的富足感,伴随它的还有成长中业务不断精进的深深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与不同专业人员、不同行业精英频繁交流与合作中,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眼界得到提升,因此带来无穷的喜悦感……

作者:石晓枫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