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评,我的城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始终工作在环评第一线,从编制报告到做评估报告,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已有20年。回顾过去,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环评工作有了法律地位,此后环评法规、导则、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环评事业在改革发展中成长。这其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唯一未变的就是环境保护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也是我们一代环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用特有的环评方式为首都天蓝水清贡献着力量。肩上有使命,心中有热爱。借今天的讲故事平台,我想由衷说一句:我的环评,我的城。感谢这座城,这个青春为之奉献的地方。感谢环评,给了我工作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是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享受。
环评初遇,注定结缘一生
初识环评始于大学,初遇环评,是在攻读研究生期间。1995年以理工科见长的我,阴差阳错被西北大学环境与资源区划管理专业录取,专业比较冷门,拿到通知书后有点懵,这专业是干啥的呢?当时全国许多高校尚未开设此专业,入学后我们班被叫做环境班,逐渐才知道这是学校该专业的第二届招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华山索道工程”环评实践粗浅了解了一些环评知识。大学毕业后,我又攻读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做了一些项目环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000年,我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生涯,有幸在这样的环境跟随导师接触了当时比较全面的环评知识和前沿的战略环评研究,很自然地被这项兼备前瞻和全局性的工作所吸引,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要在环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200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如愿从事了环评工作,同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开启了我与环评共成长的职业生涯。
环评初涉,助推高速发展
说来神奇,对环评特别感兴趣时,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总能迎刃而解。2005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工程师制度正式实施,彼时我刚好具备报名资格,幸运的我居然一次性通过四门考试,取得了第一批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工程师证书。从此,我作为环评职业人,得以参加到各类环评工作中。说来也巧,那时正值北京市处于房地产、市政基础设施等蓬勃发展期,一系列工程亟待取得通过环保审批开工建设。从一般房地产等社会区域类项目到复杂的产业园、化工、交通运输类项目,但凡有机会我就会就积极参与,先后参加或主持了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新址项目、奥运场馆五棵松体育馆项目、奥运场馆北京射击馆、财富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环评工作。一个个环评项目让我了解城市未来建设的同时,也见证了北京经济社会的腾飞,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各行业的发展。通过多干、多学、多思考、多总结,我在2004年主持完成北京市首个土地一级开发环评工作后,发表相关论文2篇,表达自己初浅的认识和思考,取得的成果为后续的土地一级开发环评工作全面铺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发表论文《房地产类项目环评新问题探讨》,为房地产类项目环评遇到的新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思路。
从懵懵懂懂的初识环评,到趔趔趄趄的做环评,环评这个平台让我有幸见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我深深爱上了环评这项事业。
2008年,我转岗到北京市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中心,工作内容从环评报告编制转到环评报告技术评估,完成由纯粹的环评技术到环评技术和管理兼有的角色转换。曾经的从业经历,尤其是环评人的精气神,让我受益匪浅,并运用所学,为北京绿色双奥之城的炼成,再次描上环评的亮丽一笔。
2008年8月,北京即将举办一场国际盛事—夏季奥运会,而与此同时,海淀区六里屯、高安屯等垃圾填埋场臭气熏天,居民怨气冲天,严重影响着绿色奥运的形象和成色。为了妥善解决问题,我赶到垃圾填埋场一探究竟,忍受着垃圾填埋场异味和渗滤液的刺鼻臭气,查找问题、寻找源强、探索规律,与团队精诚合作,完成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与周边限建区划分”课题,成果最终转化为北京市垃圾填埋场治理恶臭扰民的方案,为当时北京绿色奥运圆满顺利举办增添了一抹新绿。
2022年冬奥会场馆规划环评和重点项目建设中,为加强生态影响研究,我和团队从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弃渣场选址及生态恢复方案、相关法规符合性等方面全面论证,从细节入手,提出对冬奥会场馆生态环境保护以54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主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冬奥会重点项目技术评估中协调建设、设计单位优化项目建设方案。现场踏勘顶着烈日上山下沟,摸清沿线环境保护目标,冒着严寒察看优化线路走向,较好地化解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保障工程延崇高速路建设与松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矛盾,为建设项目早日落地开建,为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提供有力支持。
奥运这么大事,我竟然因为环评也能献上一份力量,内心无比自豪。
严把环评,力促环境改善
2009年到2011年,北京市大气治理攻坚期间,集中拆除小型燃煤锅炉和各区再建大型集中锅炉是重中之重。为了尽快解燃煤锅炉项目环评技术问题,我申请技术攻坚,从燃煤锅炉建设原料煤中含硫率、灰分比例到污染治理措施,从排放标准到总量控制标准和严格环保准入,率先实现技术突破,顺利完成20余个燃煤锅炉项目、北京四大热电中心及海淀北部、通州热电联产等重大工程的环评技术评估,为后续工作持续推进夯实基础,助力北京大气环境改善。
2010年,面临着北京市垃圾焚烧工作推进难,垃圾焚烧项目环评审批难点多,我先期花费2年多时间专题研究垃圾焚烧炉型、污染物防治技术路线、二噁英排放等技术难题,深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现场一线,对垃圾焚烧处置中产生的飞灰、臭气、重金属等数据进行专门研究,在当时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群众投诉多、技术路线和标准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完成了北京市审批的首个垃圾焚烧项目首钢新能源基地,确定了北京市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审批标准,打开了北京市垃圾焚烧项目环评审批的新局面,为垃圾焚烧的环评审批奠定了基础,有效化解了垃圾处理困境,有力促进了后续北京市朝阳垃圾焚烧中心、海淀大公村、顺义、房山、密云等垃圾焚烧化项目顺利推进。
2014年,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审批权由部委下放到省级部门审批,由我负责评估的北京新机场线、19号线、22号线等轨道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估工作,面临了一个个新的挑战,我一方面拿起导则学习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深入企业了解项目设计,奔赴广东惠州现场调研,烈日下在空旷的地面看时速160公里的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听列车通过时的噪声,在轨道停运的深夜钻到地下隧道,看轨道轨面设计,研究振动监测方案,请教专家解决难题,逐一突破噪声、振动源强、减振降噪、线路优化、文物保护及线路下穿敏感点等突出问题,结合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压缩线间距,调整曲线半径,局部微调线路方位等方式优化了线路走向、埋深及减振措施方案,推进北京市重点轨道交通顺利建设的同时,守住了声环境质量底线。
一个个艰、难、堵环评项目的技术评估,一个个技术难点的攻破,一个个事关群众利益和发展中矛盾的化解,让我从内心深切感受到,环评对北京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身为环评人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扎根环评,守护绿色京城
从毕业至今,我亲历北京环评发展整整20年。虽然曾遇到一个又一个挑战,通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是每当想到环评工作的神圣使命,想到为我们的家园、为这座城做过的努力和奉献,我都为自己是一名环保人而倍感自豪,所有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在与环评的不解之缘里,我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一步一步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正高级工程师,既有工作的收获,又有成长的喜悦,更有为这项事业不断努力的斗志。
环评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项制度,是通过预防为主的理念,来达到强化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环评仍是现阶段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之一便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和提升。这对每一名环评人员都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环评,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特点项目的环评要求,责任更重、要求更高,经常遇到一些闻所未闻的问题、难题,需要不断攻坚克难,见招拆招。
未来,随着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环评事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将继续践行环评初心,倾其所学,尽其所用,在平凡中展现责任担当,为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做出贡献!
作者:鱼红霞
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估与投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