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伴我成长
时间奔流不息,苍穹斗转星移,环评就像一盏明灯,伴我十年,促我成长。
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一转眼已二十年。2012年,我从环境学专业毕业,一恍惚已从事环评工作十年。回望过去,我与环评有说不完的故事,环评也塑造了今天的我。
记得还没毕业时,环评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学校也有老师研究环评课题,带着学生们边学边做。但是当时的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没有主动找老师学做环评,也拒绝了同学邀我去环科院实习的请求,而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去了当地的环境监测站实习。由于痴迷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一待就是六个月,练就了一手环境监测实验的扎实手艺,学校也给我颁发了“优秀实习生”的称号。
但是没想到毕业后,因为机缘巧合,我去了沿海地区从事环评工作。监测的手艺用不到了,我没有时间后悔实习时的选择,开始埋头学写报告。因为没有实习经验,一开始难以上手,总是错漏百出,好在总工一直耐心地教我。不过后来还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因为我在调查现状污染源时不够仔细,公司被当地环保局通报了。领导把我狠狠说了一顿,虽然我心里很不好受,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马虎对待自己的项目了,并且记住了他说的话:要把每一个报告当成你的作品去对待,而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
那几年,公司从依赖高校的技术到独立自主完成了质的转变,房地产类项目环评逐步简化,大家说环评没有以前好做了,收费也比以前低了,你早两年毕业就能体会到。我没有被这种情绪感染,依然认真地学着做着,期待出头的一天。曾国藩曾说:古之成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天分),半是勉强迁就(硬拼硬干),有能力的人从来不会把失败归结于命运。从收集资料到看现场,从编制报告到内审、评审、打印报批、公示,我事事反复检查,确保不出纰漏。期间,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业主,走过各种不同的项目现场,爬过高塔也钻过隧洞,看过先进壮观的环保设备也遇过脏乱差的现场;那时候公众参与调查需要自己去找周边居民调查填表,我便和同事一起穿过七拐八弯、凶狗出没的小巷去找留守在家中的村民,给他们认真讲解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壮阔,也体会了人生百态。
毕业的第六年,我回到了家乡湖南,也通过了环评工程师考试。然而就在我考过的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对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实行信用管理,环评单位不再颁发资质证书。同时,许多新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人邀请我去做公司总工。考虑到自己管理经验几乎为零,便在一家有技术实力且离家近的公司留下来,继续潜心搞技术。后来受公司派遣,在长沙学习了新导则,去北京学习了先进的预测方法,学习了省里关于排污许可的一系列政策,接触了许多权威的专家。这几年,我不再把环评当成谋生的工具,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平添了几分敬畏。
但我也有偷懒的时候。有一次我负责的一个项目需要召开评审会,那时候正是大热天,大家顶着烈日在现场核对项目情况,我有点心不在焉,现场问题一时没答上来,会议也没有通过。当时我们都认为项目位于规划的园区内,工艺非常简单,排放的污染物也较少,却没有思考,项目立项的时候可能就存在隐患,也会给园区后续的监管造成困难。后来我们去上一级监管部门咨询了相关问题,整理清楚思路并重新评审后,项目终于顺利通过。那件事后我领悟到,不能因为项目简单就掉以轻心,环评单位也不能只片面分析项目的环境影响,而是要从整体出发,站在审批和监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环评不只是替企业解答排污及环境影响问题,更要与后续的监管相衔接,从源头发现问题。
从事环评的这十年,我欣喜过也焦虑过,坚定过也彷徨过,而现在更多的是平静。这十年,我从一个空有一腔情怀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深谙世事的中青年,但同时,我又愿意保持那份天真,那份为了一件事一份承诺而不计较付出的纯真。从事环评工作,也让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这些年我还先后考过了注册环保工程师和咨询工程师等。现在,我又被理想的高校录取,工作之余可以重返校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环评,一直在让我成长,也让我一直保持着前进的动力。
有人说,环评对环境保护作用有限,但其实,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环评从业人员,而我们环保工作者,也在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无论你是权威的专家,还是普通的工程师或技术员。无论环评今后发展成什么样,它都影响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会影响下一代人,推动环保工作一点一滴向着秩序和美好前进。
正如莱蒙托夫的那首小诗《一只孤独的船》: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作者:周晓江
湖南方瑞节能环保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