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之家 > 环评故事

环评故事

现状监测之采样点的故事

环评影响评价网 2022-09-14环评故事
外行这个词出现的时间不长,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才头一回用,就是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专业的人都算“外行”,所以对于环评这件事,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外行。
外行这个词出现的时间不长,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才头一回用,就是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专业的人都算“外行”,所以对于环评这件事,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外行。
我能与环评沾上边是因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叫“现场调查”,现场调查里又有一个环节,叫“现状监测”,现状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污染源现状监测。每当环评工作进行到这个环节,项目负责人就要联系一个可靠的监测单位去实施监测的任务。我所在的单位叫“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无论是哪种监测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而我就是那时候在单位里开始成为专门干“现状监测”的人。我们与当时的“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心”曾有过长期合作,合作过程非常愉快,至今不能忘怀那些快乐的时光。
因为环评工作技术上的复杂性,合作了十多年,我仍然只是看得懂监测方案,会照着方案干活,对整体工作过程完全不了解,但是我能从方案中大概知道环评的级别,因为等级不同,监测点位的数量也不同,三级评价一个室就能完成,如果是一级评价,半个测试中心的人都要出动。
拿到监测方案后除了进行实验室内的技术处理,监测单位还需要承担一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就是要到现场找监测点位,俗称“踩点儿”。土壤和地表水监测比较简单,看好了路,哪里有泥,什么地方有坑,河多宽,桥多高,码头多远,租船多贵……这些都不算大事,麻烦的是大气。想当年,大约十好几年前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即便是三级评价也要设1~3个监测点,要是赶上一级评价最少10个点,连续监测5~7天,遇雨天还要顺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上对监测点位的布设是有明确要求的,采样器放多高,离墙多远,周围有没有污染源,都有规定,确定监测点位时必须满足。除此之外,要真正可以实施监测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要有稳定的供电。因为那时候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还包括常规因子监测,其中TSP、PM10都是必测项目,需要用机械泵连续采样24小时,光靠电池是不行的。有了电还得人家愿意让你免费用,实在不行也要给点钱,有一回到了某地的一个村,村长凶巴地说:“你们用我们五天电,可得给钱,怎么也得给十五块钱吧!”我问是一天十五吗,他说那不能,一共十五,我长出一口气,因为这种钱没法报销,多数要自掏腰包,当年的七十五可以算很大一笔钱了。
第二,要有院子。这主要是为了安全,采样器再小也有二两铁,放在马路上难免被人偷了去(那时候还没有天网)或者被人捅咕坏了,如果有人再触了电,就不单单是经济损失了。我们找的地方大多是某单位(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等)的传达室,大门边上必有一片空地,传达室里怎么也得有电灯,夜里还有人值班,简直不要太理想。如果到了村里,就直奔村委会,必有个全村最大的院子和不要钱的电,弄好了还会有饭吃。村民家里是万万不能去的,有再大的院子也不行,因为他们会在做饭的时候拨掉仪器,插上自己家的电器,完了还给插回去,再打电话告诉你机器不转了。当然,如果碰到当地的霸主,情况就会完全不同,那次到一个地方做环评,带我们踩点儿的老头肯定是个地头蛇,相当霸气,他个子不高,底气十足:“甭管什么,只要你提出来,我就能给你办。没有电?可以从路灯上接!放地头?放心,绝对丢不了!”为了充分享用特权,我就真的在四边不靠的麦地里选了两个监测点。
监测点看好了,只是一厢情愿,地方再合适,也得人家愿意。最刺激的环节就要开始了,虽然有当地环保部门和环评单位的同事一起,但是在没有介绍信情况下进去(因为不知道会找到什么单位,没法开介绍信)还是心里发虚,因为你不知道将要面对一个什么人,这个变数太大,实在不好掌握。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随时转换不同的角色,准备不同的谈话内容,力争在十分钟之内变成熟人:面对满嘴脏话戴大金链子的大老爷们,我就是北京胡同里的老娘们儿,递上一根烟,万事好商量;对戴着眼镜、穿着干部服的斯文男子,我就是监测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客客气气,用专业名词砸他;碰上中年妇女多谈更年期,看见小姑娘夸她的包好看,手机时髦,小伙子最简单,直接说他帅就行了。最不能找的就是领导,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找领导是很伤人的,十有八九办不成,这就是考验说话技巧的时候。我一般会问:“这里是您主事儿吗?”自行体会一下吧,算命先生说话也不过如此。
等“主事儿的”出现了,下一步是让他相信你是一个正经又不是很正经的人,正经人是要保证不破坏他的设施,不偷盗他的财物,不影响他的生意,不出任何幺蛾子;不太正经的人是要让他相信你不是环保局的,不会拿监测出来的数据找他麻烦,罚他们单位的款,让他失业。这个尺度很难拿捏,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人是什么脾气,什么品性,爱听什么,又忌讳什么。说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听了他的上半句,就要想好下半句怎么接,凡是觉得要妨碍自己成功的话都要在半截堵回去,这个过程既艰难又有趣,非常富有挑战性。上至顶层领导,中级主管,下至看门大爷,凭着我富态的身材,和善的长相,良好的性格和快速的反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环评单位和当地陪同人员的完美配合,失败的时候竟不多。当然实在不行的时候也只能放弃,这会令人非常沮丧,那时候我常常盼望环保法里增加一条“公民有义务配合实施环境监测活动”。
作为一个“不太正经”的人,我也会弄出点无赖的事。有一次我看中了某派出所南边的一块方地,但这个地方是在马路边上,没有院子。我们进了派出所也没多说,只从人家车棚里接了电,把电线甩到马路上,架上仪器就走了。第二天,那个派出所的指导员(我第一次知道派出所也有指导员)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数落了15分钟——有你们这么干事儿的吗,隔两钟头我还得派人出去看看,我们丢不起这个人!我心想早就知道人民警察丢不起这个人,要不然也不能放那儿啊!
建设项目环评在城里的少,多数在农村,农村的院子里大多数会养上一两条狗,都是吃剩菜剩饭的看门狗,不是吃鸡胸脯、牛里脊、鸭脖子的宠物狗,它们都用铁链子锁在一个破棚子门框上,面前放着一个脏脏的、空空如也的饭盆。我们在未来五天到七天内,都要在这里出入,与这些狗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投喂当然是最直接的手段,普通狗喂两次就投降了,第三次就只会眼巴巴的看着你的手,盼望着能从里面飞出一块烙饼来。好狗自然不同,吃了你的东西还要冲你叫,当年某地有个狗叫“大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一直疯狂地叫,最后是那个院的女主人搂着我的肩膀跟它说:“这是我朋友,我姐们儿。”它才不叫了。还有一次在南口附近,院里养了一二十条狗,我们员工拿着两个吸收瓶,刚拉开门又赶紧关上门回来了,我问怎么了,他颤抖着声音说“有狗!”那一群都是大狗,而且不是金毛、拉布拉多那种宠物狗,还都没拴着,一出门就呼拉拉围上来,确实吓人。但是我很快就找到个突破口,其中一只黄白色的狗,据说是外面的人寄养在这里的,别的狗都不理它,我就专门喂它,这位马上就沦陷了,把鼻子贴在我脚边,一咕噜躺下去,满地打滚,然后在我身上蹭,把地上的土全蹭我裤子上了。
除了狗,还要防着鸡,那次在昌平,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了院里那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很漂亮很神气,每天都在院子里“吧嗒吧嗒”地散步。有一天我去看后院的鸡窝,忽然听到身后微微地有动静,回头一看,是那只大公鸡蹑手蹑脚地跟在我身后。我一回头,它也停下来,冲着我咕咕地叫,一蹿一蹿地准备上来“钎”我。我呵斥了几句,又作势踹了几脚,它向后退了退,不动了。等我再向前走,发现它又悄悄地跟在我的后面,随时准备上来攻击。几次三番之后,我先败下阵了,回到屋里乖乖地坐着去了。
好啦!关于采样点的故事就先说到这里吧,真正的采样还没开始呢!









作者:狄一安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