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之家 > 环评故事

环评故事

我所经历的中国环评

2022-08-24环评故事
我不是中国环评制度建立、立法、定规的骨干人士,但我却亲历中国环评制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许多重要节点,结识过许多直接为环评做贡献的有心人,并终身获益。我想从接受项目环评启蒙、感悟环评为管
 

我不是中国环评制度建立、立法、定规的骨干人士,但我却亲历中国环评制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许多重要节点,结识过许多直接为环评做贡献的有心人,并终身获益。我想从接受项目环评启蒙、感悟环评为管理服务、学习环评支撑区域绿色发展,享受环评保驾护航快乐四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接受项目环评启蒙

  记得是1980年,我的环境学研究生同学郭震远,为江西老家永平铜矿开建忙个不停,他要把永平铜矿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研究生论文。那时中国还没有环评制度,把开创中国环评制度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确实要有点胆量。他先说服江西管环保的人士,同意他组织永平铜矿环评。因为当时环境污染主要抓三废,需要评价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是否合规。此外,他增加了区域地理环境影响评价,因为他大学就是师大地理系的高材生。接着又说服导师刘培桐、王华东批准他论文选题,他用美国自1969年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后的多个案例,说明污染预防比三废治理更有效,特别是矿山开采与自然地理学科更贴近,适宜撰写地学论文。在当地政府和导师同意后,他又说服师大在读学生和我们这些研究生同学参与他的评价工作。我是修建了10年水电站改行学环境的,他要我参与矿山开采对地表径流影响分析,还特别向我说明城市径流污染论文只是下垫面变化,知识相通。就这样,他不仅完成了研究生论文,还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环境影响报告书,后来调到环保部前身负责环评管理的处室工作,继续发展项目环评。可惜他过早离世,环评报告编制第一人没有看到环评的今天。

从江西永平铜矿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环评之后,我还接受过黄骅港项目环评的哺育。1986年黄骅开始建设运煤港,那是和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老专家合作,最重要的体会是环境影响评价要找动因,黄骅港当时抓煤仓的大气污染,压仓水的水污染,与常规环境调查评价区别之处就在于要有的放矢。从那以后做环评就坚持向行业专家请教,避免环评文不对题。这个黄骅港项目环评也成为中国环科院获得环评资质的答辩案例。

 

二、感悟环评为管理服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参与环评工作最多的十年,也是把八十年代水质、气质规划科研成果与环评相互融合的十年,这十年我感悟到了环评怎样为环境管理服务。

  因为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直接得到李恒远的领导。他在张家口黄磷厂项目环评中,受到极大的压力,当时的王扬祖局长也要应对各持赞成与反对观点领导的说词。李恒远懂专业,坚持洋河流域总磷负荷不能增加,因为北京官厅水源地保护是环保第一要务。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原有二十几个磷污染源全部关闭,排污权留给新建黄磷厂。应李恒远的要求,项目环评实现了流域排磷总量不增加,获得批准。项目不大,但新建项目遵守流域总量控制目标的成功案例成为最早的管理经验。后来又开展沙岺子电站环评,为了不影响入官厅水库水量,又特别建立流域三水模型,超出环评工作要求,但可以让审批者心里更踏实,当然也得到李恒远的肯定。

为管理服务的案例,还有淮河治污规划涉及的多个造纸厂环评,包括新建骡河、驻马店等多个造纸厂,都由梁鹏把关。王业耀、年跃纲博士是首批承担该任务的人员,把淮河治污要求落实在造纸厂环评结论中,涉及碱回收、黑液提取、中水回用、外排CODBOD等加严指标,至今未被淘汰。梁鹏至今说起这段经历,还对新建项目严控排污总量成为当年治淮的亮点而感慨不已。后来邹首民等新同事又承担中华纸业等几个百万吨级纸厂环评,由于国内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纸厂,以至上报材料时被审查者质疑小数点有沒有搞错,一时成为笑谈。可喜的是,他们在近千个中国造纸厂调查数据基础上,又增添了世界现代化造纸厂清洁生产水平数据,成为制订中国造纸厂排放标准的重要依据。这些年轻人从环评中能更多获得为管理服务的本领,源于超出环评范围的科学精神。记得在昆山造币纸厂环评报告中,污水处理推荐了德国百乐克技术,为中国首次引进。这一推荐,来自于王业耀等在保定造币纸厂的小试和多方案比较结论。这种认真,让很多环评人所不解,但当时刚入职的曹晓红,却为能天天整理模拟测试数据而开心不已,她认为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为环评提供治理对策,就要像承接治理工程一样认真负责。

九十年代为管理服务的最大环评项目是香港SSDS工程。因为1996年香港尚未回归,由港澳办直接指挥。我刚结束污水排海国家重大项目,就应召加入到清华井文涌老师领导的项目组,在井老师领导下组成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海洋局下属三个所共同承担的香港排海工程环评项目组,环评经费6600万,执行英国环境评价要求。参加香港项目的苏一兵、马藏允、刘晓宇等都是水专业,唯有武雪芳是大气专业,他负责昂船洲临时排放口和各备选方案的空气污染、异味和噪声影响评价。1993年参加沙岭子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环评时,武雪芳还是新人,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第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招标项目上海吴泾发电厂八期扩建工程环评,他就负责标书编写、投标答辩,同年,承担中美合资阳泉河坡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负责现场观测和大气模拟,正是这些实践让他追上了老同志。最终,英方接受了排海工程环评结论,项目组获得港澳办领导称赞,最重要的是,大家从这个国际项目中更深地懂得环评怎样为管理服务。

 

三、学习环评支撑区域绿色发展

21世纪的最初十年,祝兴祥调至环评司工作,针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不足,他开始在局长领导下谋划环评立法,《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正式施行,就是他和一批环评老人的心血。我和祝兴祥同志从开拓排污许可证,一厂一个标准,到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再至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一直跟着他落实曲格平老先生的要求,记得还有徐庆华等人全面策划了水环境功能区战略。到2001年,遇到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需要环境影响评价,仍是没有先例的环评任务。朱镕基总理三先三后的指示,核心是环保,需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环评作出回应。过去20多年的积累,派用场的时候到了。问祝兴祥接不接受这样没有先例的环评任务?他认为应该接、值得干,大工程规划更应让环评先亮相。在他的鼓励下,我组织队伍先做环评后编治污规划,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获中央批准贡献了力量。那时的环评水平不能和今天比,记得东线环评,在强调输水线路和用水区治污为先的前提下,排除北方农田咸水位上升、血吸虫病北移等负面影响,重点评价长江口咸水上朔,定下大通水文站10000流量以下不调水,上海水源地极端条件每年咸水超标不能超12天。中线强调用水区治污和水源地保护,特别提出应重视沿主干线各省配套调蓄水库和输水支线。西线预测调出区流量减少河长不足百公里,但有减少发电量负面影响。重点指出西线调水一要明确用水对象,二要评价调水效益。为保证总体规划体现环保优先,特别建议建立北方用水新秩序,先用北调水,后用本地地下水、水库水。在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后,由于有环评的先导作用,东中线治污都得到中央重视,治污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极大,比各流域治污规划更获成功。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环评获批后,2007年环评司又启动五大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进一步向区域绿色发展进军。这时我已退休,不再承担环评任务。在学习战略环评报告的过程中结识了两个新人。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刘毅,在环境界普遍简单用每年10%减排量确定总量控制目标的氛围中,很少见到的是,他们使用水质模型,科学地进行水质模拟,计算容许入河排污量,确定容许排污量。他没有跟风,仍然坚守科学,是个名符其实的清华人,从此以后我们成为忘年交。另一个是环评司的李天威,他在祝兴祥司长领导下才华充分显露,出色开拓了战略环评新领域,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和三大地区等四个轮次的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并上升到方法学归纳。他对战略环评的系统归纳,让我这学系统工程专业的人也深感不如。他从实践中体会到,与项目环评相比,战略环评应能体现多目标协调、大数据集成、跨学科综合三方面的整体性。李天威的这一归纳不仅是对战略环评发展,对于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也是重要启示。

 

四、感受环评保驾护航的快乐

2015年环保部为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和成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召开会议,宣布郝吉明任组长,祝兴祥、王浩、曲久辉任副组长,大批部外专家受聘,时任副部长潘岳任领导小组组长,与各省负责同志共同领导三大地区战略环评,表明战略环评成气候了,中国环评从项目到区域,升格至战略,直接成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保驾护航的利器。我有幸从潘岳副部长手中接过专家聘书,作为部直属单位的唯一代表,更感责任重大。

在三大区战略环评之后,陈吉宁、李干杰、黄润秋三位部领导又都先后具体指导了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环评加排污许可证污染预防系统,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等重大决策。记得崔书红司长接受部领导指示的第二天即向大家传达,我当即兴奋地表态:环境管理最有用的管理手段都压在环评肩上了,这个从空间管控到资源上线、质量底线的预防系统是开创性的,还能调动多部门的环保积极性,我请求参加试点研究。在场的李天威己是评估中心总工程师、三线一单总体专家组组长,马上表态欢迎。崔司长接着就追问我,你准备依靠哪支团队?我挑了北师大。很快我就成为北师大承德“三线一单”试点团队的顾问,对他的支持和信任我记忆犹新,对他牵头开启了排污许可证新制度的设计更感接地气,他还为体现制度创新又领导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必须看到,环评工作越来越影响顶层设计,越来越多的领导直接参与策划和统筹协调,当然在社会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我享受到环评保驾护航的快乐,还来自评估中心人才队伍成长给我的启示。李海生从环科院出国深造,又先后在部机关和评估中心工作,最后又回到环科院担任院长,他对培养人应该最有体会。作为评估中心曾任主任,他成功地把管理决策和技术支撑融为一体,站位跟得上,为国效力,为省办事,靠实践发展完善了环评制度,也锻炼出一支指哪打哪的队伍,这对评估中心夯实基础是功不可没的。注意,不是打哪指哪,而是指哪打哪!

我最熟悉的是曾在环科院共事,后来到评估中心工作的一批女将:李时蓓、陈帆、曹晓红、戴文楠、郑韶青等,她们在中心近20年的环评决策服务中磨炼成长,比纯科研环境成长快得多。究其原因,这要归功于众多的环评审查实践。每个环评都有不同的工作周期,不同的目标和问题,不同的对策和措施,每个结论都要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多年来,她们在反复多次的重复事件冲击下,把环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为环评制度产出标准化的导则和方法,从而规范全国环评从业者都懂得环评要指哪打哪!这个实践出真知的成功,不就是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撰写论文吗?这是最值得科研单位的年轻人反思和学习借鉴的。环评司现任司长刘志全经历过在环科院干环评、干规划的综合考验,对环评特殊的思维磨炼能造就人才也有发言权。在这里还应想到乔致奇,我从他和井文涌老师共同领导的SSDS工程开始,就跟着乔司长,特别是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审查他几乎全部参加,认真把关,我每一次参会都能从他的发言中感受到学以致用、指哪打哪的力量。

作为40多年环评回顾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场景要写写,那就是两个月前,常仲农、刘陶根、曹晓红代表生态环境部去工程院就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阐述意见,明确表达了规划环评应尽早介入,为落实生态优先、节水优先、水质优先提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和优化方案。与会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院士和专家一致同意将尽早启动规划环评写入给国务院的建议中,这应该是对中国环评制度最好的肯定。

温故而知新,无数新人正在前人的肩膀上书写环评的新篇章,让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作者:夏青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