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教学 > 环评教程

环评教程

干货!新人如何干好环评技术工作!

知乎:大刀王五 2022-08-12环评教程
0前言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本人毕业就干环评,在借资质的小作坊、大型私企、上市公司、国企都干过,现在随着环评改革,环评越来越异端,故开始横向拓展,摸索其他环境咨询工作,以求不因

 

0

前言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本人毕业就干环评,在借资质的小作坊、大型私企、上市公司、国企都干过,现在随着环评改革,环评越来越异端,故开始横向拓展,摸索其他环境咨询工作,以求不因时代的变化而被淘汰。
环评行业是审批最严格、涉及面最广的环境咨询业务,很多环境咨询业务与环评工作有相似性和相通性,如果环评干好了,那么干其他环境咨询工作的时候,了解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后,有环评做底子,就很容易上手。另外就是干环境咨询工作,也难免不接触环评,了解环评,也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就是我会以环评技术人员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行写作,由下自上、不照本宣科、减少使用专业语言和定义,以便新人切实的理解这项工作。也就是说这是给新人写的,高手请无视。
以下内容都是建立在大家想要干或者不得不干环境咨询基础上写的,如果有更好的去处,那么别头铁,至于为什么,详见我下面这个回答。

 

1

什么是环评技术工作

 
所谓建设项目环评,就是一些建设项目开工前,同在其他政府部门一样,需要在生态环境部门办理的一个手续,手续办完后,就会拿到环评批文,有了这个批文,代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允许项目建设了。同理还有规划环评等等,这里不展开。
建设单位想要办理这个手续,要首先找环境咨询单位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来论证这个项目从环保角度是可行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可这个报告才有可能出批文。这个报告的类型根据项目特点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而定,可能是报告书,可能是报告表。也有登记表,不需要找咨询单位做,这里不展开。
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要经过专家评审后,才能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最后拿到批文;环境影响报告表一般来说直接报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这都是一般情况,局部有特例。
所谓环评技术工作,就是技术人员被分到项目后,对项目进行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资料以及环评技术方法,按照法律法规及导则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这么一项工作。
 

2

环评技术工作的一般流程

 

 

整个环评的工作流程大概就是公司接项目,把项目分配给技术人员做,技术人员完成项目环评报告后送审或报批,拿到批复和尾款后项目就算完成了。
一般来说,环评技术工作的流程如下:技术人员被安排项目后要与甲方(建设单位)对接,提供资料清单,甲方按照资料清单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之后进行现场调查、在项目当地收集资料等工作,以上工作完成后,回公司编制项目环评报告,报告编制完成后交给公司总工办进行内审,报告按照总工办意见修改到没啥问题后即开展送审工作,评估中心或者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组织评审会对这个报告进行评审,评审完成后会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报批,拿批文。
以上只是一般流程,不同地域、不同公司、不同项目等多少有些差异。比如有的公司是让技术人员陪同商务人员一起谈项目的;有时候甲方在没给我们什么资料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现场调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反复的重复做某些流程的工作比如说要资料、修改报告;有时候项目比较大,需要多人完成,还需要细化内部合作流程;有的公司没有总工办把关;环评报告书项目往往还要增加委托现状监测、专题调查预测等工作;报告表项目多数情况都不用开会;有的地方或有的项目可能需要开两次会等等。

 

3

环评技术工作的特点

 

 

我看问题比较悲观,喜欢将事物特点理解为事物不正常的地方,我这里就简单的说下环评技术工作不正常的地方。
环评工作者在从事技术工作时,除了需要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技术工作外,还需要把很多精力放在与甲方对接要资料、控制成本、快速出成果、应对甲方无理要求、反复修改报告等事情上。
所以环评单位招聘信息上诸如能独立完成报告书的编制、需要较强的抗压能力、能适应长期出差、加班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balabala的表述,很贴合环评技术工作的实质。这些表述很好的反映了环评技术工作的特点。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和环评行业不健康的发展有关,可以看我以下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大刀王五:为什么改革到现在,环评依旧没有变好!zhuanlan.zhihu.com图片

 

4

如何干好环评技术工作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重点了,没办法,写文章也好,沟通交流也好,不交代背景或者共有的知识,很容易让对方听的云里雾里的。大家以后在职场上沟通时就会体会到。
下面就从大方面上,来讲一讲如何做好环评工作,至于细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通过其他文章慢慢更:
(一)工作习惯篇
1.养成良好的编制习惯和技术理念
现在的环评行业技术氛围很不好,主管部门乱改革、瞎管理,市场利润率低,大量的投机商人和领导为甲方视瞻,技术缺少支撑环境,导致有理想的技术人员被迫“融入社会”,新入行技术人员的工作理念也得不到规范,整个环评界的匠人精神流失严重。无脑抄报告,就是最主要的问题。
新人刚入行,人畜无害萌萌哒,什么都不懂,写报告除了需要老人带以外,肯定是要找其他报告借鉴的,各生态环境局网站都有受理和审批公示,有报告可以下载观摩学习。但是借鉴归借鉴,要避免陷入报告是抄出来的思维误区。
环评新人,切记不要在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里面养成不良的编制习惯,不要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就想着抄。干环评也好,写报告也罢,期间体会到的经验,是广泛适用的,若是图快、图省事,只知道抄,没有思考,没有总结,不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不形成良好的工作理念和态度,这样毁的其实是自己。
虽然认认真真的借鉴和编写报告,相对抄报告在前期阶段效率低一些,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认真写报告的人将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且深入的知识体系,以及更加灵活且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干工作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职业成长也更加有帮助。
2.多做总结
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长记性,改善自己;总结规律可以预测事物的运行,接近问题的本质;总结的同时进行研究,可以拓展思维,促进思考,发现新方法、新思路。
所谓总结,就是将我们过去的经验体系化、理论化、拓展化,经过总结的经验是我们独占的知识,是伴随着亲身体会后才能理解的知识,不像书本知识那样易于传播,其分量可远高于书本知识。
3. 注意积累
这里不是说经验上的积累,经验上自然会随着工作总结和年龄的增长而积累。
这里说的积累是指遇到某项新的,具体的工作时,我们能迅速拿出以前积累的东西来做底子,来完成新的工作。
请存好工作成果,哪怕是帮助领导写的公文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一样,我们会发现,很多新工作我们会借鉴自己以前的工作成果。抄别人的内容不好,但是抄我们自己切实写过的、有自己过去思想的内容则既省时又有助于对工作的理解。
也请存好以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不定在后面的工作我们还会用到它。
4. 注意细节
不要小看细节,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工作效率和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1)计算机使用水平的提升
我见过一个老员工,比我大五岁,211硕士毕业,我入职的时候她是一线技术员,我当上总工了她还是一线技术员,这位员工就是在最基础的计算机使用层面没有自我提升意识,系统用XP、输入法用智能ABC、办公软件用Office2003,十分钟能干完的事情,她半小时做不完,时常感慨工作太累精力不够用,拒绝接受新电脑,美其名曰不习惯。
在环评界,这种现象很常见,很多人都在大方向上奋发图强,但是却忽略了很多细节。就说最常用的Word,我干工作到现在,审核了约800本环评报告了,会使用样式功能让word自动生成带数字编号的各级标题的报告估计只占1/3吧;我遇到的技术工作者,似乎没有人会想着用宏来实现选择全部表格,统一进行边框底纹的设置。就不说其他难度更高的办公软件了。
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是一个环评技术人员需要最先接触和掌握的技能,这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高效的人机交互效率,会使我们在整体工作效率上有很大提升的,而恰恰大多数技术工作者并不在乎这些细节,谁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高,谁就能在成长之路上占得先机。
在我看来计算机办公技能不用专门的去学习,每天都想着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摸索点新功能,思考思考新方法,养成新的习惯,慢慢提高、慢慢的就成为了办公高手。
(2)工作中的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环评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当我们觉得总是在忘记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事情萦绕在头脑中,让我们无法专心干某些工作时,那么就需要注意在记忆方面提升一下了,因为琐碎的事情已经影响到了专心工作。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准备个本子,无论是记录开会时领导的会议精神,还是日常琐事,都统一使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备忘,完成一条划掉一条。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类似的方式,比如我的手写速度实在达不到金正恩视察时其背后的将军们一样迅速,另外就是有时候甚至会忘记翻开我的本子,所以我就喜欢把事情记录在电脑桌面上,工作时也会时不时的切换到电脑桌面,无意中看到所记录的事情。
(3)文件分类
在环评工作中,收集资料至关重要,有时资料的收集是贯穿到整个评价过程的,我们会接收到大量的文件。
但是面对这么多的文件,很多技术工作者并没有分类存放的意识,比较随意的存放,或是简单的集中存放,更有甚者将资料堆满在桌面上。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举动,既影响他的记忆,也影响他的思维,当我们在靠着自己杂乱无章的记忆查找资料时,就要注意这一点了。
将收集到的资料电子化,并按照自己便于理解的分类,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既有助于在脑海里建立树形结构的文件查找路径,以提升记忆力,也有助于对资料的理解。
文件归类后,清爽的电脑界面也有助于避免杂乱无章的信息干扰我们的注意力。
(4)文件的及时整理与归档
及时将文件及时放到该放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资料收集工作后,大量的、新鲜的资料收集到手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所以要尽快做好整理和归档工作,照片该命名就命名,文件该分类存放就分类存放。
(5)其他
还有其他细节需要大家自行在工作中体验改进的,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体会。无非是需要一个自我觉察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二)报告编制过程篇
很多技术人员在编制报告时,似乎只考虑技术本身,并不会去考虑其他因素。其实有时候环评报告质量好不好,真不是技术人员说的算,甲方、商务和所在单位等外围环境对技术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在左右报告编制工作。
有一说一,只想拿到批文,不重视环保、不听从乙方建议的甲方,都是流氓;只为赚钱,不重视技术,不为技术工作创造空间的公司都是行业毒瘤;不懂环评工作流程,不会判断项目环境敏感性,只能通过低价和乱承诺来接项目的商务就是废物。在行业毒瘤的企业里和废物一起帮流氓做项目,技术人员水平再高,也写不出像样的报告来。
1.项目前期
作为技术人员,在拿到一个已经确定要接的项目后,最先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按照商务或者公司的要求开展工作,而是要先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启动条件、商务和甲方洽谈时确定的工作方向是否正确、工作条件是否满足要求等等。我经常见到很多技术人员,拿到项目后基于不明所以、或者基于相信商务的前期判断、或者基于不敢提出异议,沿着错误的方向编制报告,最后要么就是白做、要么背锅。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呢,主要是在劣币驱除良币的行业环境中,环评行业外行化趋势严重,新人进入企业后,大概率遇到外行领导和外行商务,这些外行会给本已很反人类的技术工作进一步挖坑。
那么技术人员在项目前期容易遇到哪些坑呢,我这里列举几条:
(1)项目涉及特殊、重要的敏感区、生态红线等等,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这两个敏感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的禁止建设要求的,并且他们也会被划入生态红线。
(2)项目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划及规划环评,很多不符合政策、规划及规划环评的项目时很难获得审批的。
(3)前期手续不合规,一个技改扩建项目非要按照新建项目写,以规避既有工程的环境问题;一个报告书项目非要做成报告表,以减少成本增加审批进度;明明是项目类别A,非要往相似的项目类别B上靠,以便降低项目敏感性,减少审批难度;项目未批先建,且没有接受处罚等等等等......。
(4)前期资料不齐,项目地点确定没?用地范围确定没?有可研没?可研深度满足环评编制要求没?等等,其实这些是开展技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多商务往往就不重视这个东西,导致技术人员接到项目后都没办法开展工作。
(5)不签合同,或合同签的烂,如包批复、合同额过低、首付款低、时间过于紧张甚至不讲工作流程等等。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可能会把以上四小点的问题约束到合同当中,使技术人员骑虎难下。乙方面对甲方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合同还不好好签,那么后续工作真没法做。
其他的坑,这里就不再举例。总之,技术人员前期掉坑里后,要么项目推进的非常累,要么项目根本推进不下去,浪费劳动力。
所以遇到以上情况要及时想办法提前沟通解决,因为企业是不会因为技术人员听话干活而考虑他的工作量的,现在多数环境咨询企业的都将员工的绩效收益绑定在项目收益上,项目因为方向错了,报告写完也拿不到批复,企业拿不到尾款赚不到钱,技术人员个人付出再多,那一份项目绩效也赚不到。
2. 重视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
环评报告做多了后,我们会发现报告中的大多数分析不到位的地方,都和项目资料有限有关。所以做环评,一定要重视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工作。
资料大概分两大类,一类是和工程有关的资料,这类资料是需要甲方提供的,甲方往往不重视环评或者不理解环评,不提供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到位,作为技术人员应切记不要怕与甲方反复沟通,一定要把工程上的资料收集到、了解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工程分析工作,工程分析是环评报告的基础内容。
另一类是与工程外环境相关的资料,包括现场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环境现状资料、各类敏感区的图件、相关政策规划等等,这些资料可能会需要出差到项目所在地去收集,这里作为技术人员,不要怕出差累、不要怕需要甲方陪同时被嫌弃不待见,把工作做足后再离开。
资料收集工作肯定有遗漏,环评报告那么厚,未来的事情也无法完全预判,没有哪个技术人员能把资料一次性要齐全,需要新的资料的时候该收集就收集,尽量减少资料收集的次数就是了。
资料收集到位了,后面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3. 文本的编制
(1)写作和表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本质活动是信息的传递,信息发送者将自己的想法编码,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解码信息并理解信息。
环评报告的编写与评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编制者将项目情况及环境影响编辑成文字,通过环评报告这种信息载体传达给审批人员,审批人员通过阅读报告来了解项目情况和环境影响,并判断项目环境可行性。
写作能力有限是很多环评新人的通病,一方面原因是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如何表达的意识和技巧,另一方面还是抄报告抄多了,根本没有表达意识。
建议平时写报告或者其他文件时,我们就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会发现,将脑海里灵光一现的想法诉诸文字后,落在文字上的思路比单纯在脑海中的更清晰、更准确,也非常有利于思维的锻炼。
这里再次提醒,报告借鉴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图快抄别人的报告,这非常不利于个人职业成长。
(2)按照导则编制是基本要求
虽然现在环评评审确实没有明确的标准,专家像杠精一样总提一些看似有理但却抬杠的意见,但是若编制的报告不符合导则要求的话,那么评审会和专家复核过程中被抓到小辫子真就是百口莫辩了。
也许是和抄报告抄多了、公司压榨的厉害,没有时间总结和学习理论知识有关,很多人写报告过于注重经验,往往忽略了导则的指导与规范,没有实践结合理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编制人员脑子里对环评缺乏最基本的理解,在编制报告时心理没有一杆秤,不清楚环评到底要写些什么东西,报告写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报告编制质量和范本质量成正比,没有范本就不会写报告了。
做环评,一定要认真学习导则,摸透导则,才能了解国家对环评的基本要求,未来不犯原则错误,对于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有莫大的帮助。
(3)各章节的学习与编制
这里不讲各个章节具体该如何编制。我想说,单纯的环评技术只要上手做就能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的摸清门路,重要的是不要遇到难处就往后退,另外就是像本文前面说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时间长了,各章节的编制能力就上去了,技术方法就学到了。
(4)报告整体
导则规定了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很好的指导了报告编制的方向和思路,但这并不代表一本环评报告是各个内容的简单拼接。我们还需要从整体上对报告进行全面的梳理,比如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段落结构设置的是否逻辑清晰?内容表述是否清晰、简洁、明确?论证是否充分?等等。
简单的说,写报告就像写作文一样,整个报告是个整体,报告要写的有想法、有灵魂。
(5)不要有低级错误
报告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进行一次甚至几次全面的检查,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因为一旦有低级错误被发现,那么即便技术人员是很认真的在开展工作,也会被认为是工作态度有问题。没有办法说理。
4. 问题的沟通
环评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商务与技术合作、较大的项目需要多个技术人员合作完成,合作就需要沟通。
很多技术人员总有这样一个习惯,会有意无意的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也理应会知道,这应该是某种心理学效应,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阴差阳错的问题;同时搞技术的因为性格原因,也不爱沟通、不善沟通。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本来甲方就外行,公司领导、商务人员也大概率不懂技术,技术人员若发现问题不进行沟通,任由外行们对项目的推进吆五喝六、张牙舞爪的,任由问题积累和放大,那么技术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
我们遇到的大多数甲方都是公主病晚期患者,往往前期无视技术人员关于资料收集、项目存在的问题、选址选线、环保措施的改进等要求或建议,后期一旦项目出问题,则会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乙方或技术人员身上,不可理喻。与甲方沟通时,技术人员要注意及时的、清晰的、更多的使用邮件等文字沟通方式,不求让其理解并配合环评这项工作,只求留好证据,关键时候规避自身责任。
技术人员之间,尤其是项目组负责人,要经常对编制思路、技术难点、编制进度等问题与小组成员沟通,避免闷头写报告时间长了后,发现报告思路不统一、进度跟不上等问题的发生。
与商务和领导沟通主要是要给自己争取时间和工作条件,并将于甲方沟通的情况告知给大家,以期共同解决问题,并规避自身责任。
(三)评审会篇
评审会的流程一般如下:开场白及参会人员介绍环节→建设单位介绍项目情况环节→环评单位汇报环评工作环节→专家提问环节→专家发表意见环节→专家组形成书面意见的讨论环节(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要回避)→书面意见达成共识环节→最后讲话环节。
所谓报告质量其实有点玄学,技术人员写的再好,专家说差也是白搭,这里面涉及太多人际关系以及权钱交易这些破事了,就不再展开了。简单的说,专家的“工作”一定要做好。由于本文说的是技术工作,所以这里就单说技术人员参与汇报和回答问题环节。
先说汇报,首先汇报要制作PPT,PPT要列明主要的、重点的、专家关注的内容,展示的内容美观、清晰即可,没必要做的过于花里胡哨;要切记避免大段的复制粘贴报告内容到PPT中。汇报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做无情读稿机器人,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音量。汇报时间上,省级以下的项目控制在15~20分钟即可,部里的项目40分钟。上会之前多练习几次,汇报上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再说回答问题,首先专家“工作”做到位后,那么专家的提问就会比较柔和,那么回答问题时注意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出现问题不要强争辩等等即可,其他的更多考验临场发挥,没有太多定式,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会上报告被专家批的一无是处,也不要灰心,也许报告确实写得不好,下次注意如何改善和提高即可,所有环评技术工作者都要面临这一关;另外也许是专家工作做得不到位,跟技术无关。
很多环评单位都缺乏一个这样的理念,即环评报告是需要甲乙双方共同完成的。这点在评审会阶段表现的非常明显,很多问题是甲方才有能力回答的,技术人员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别什么都想回答。
总之环评的评审会是门学问,会议的不可控因素特别多,一定要各司其职、小心谨慎。
 

5

讲科学、讲流程

 

 

写在最后,做个总结吧。
环评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我们可以看一下,环评是“方法与制度”,说方法就要讲科学、说制度就要讲流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上到环评制度的改革,下到商务接项目,都视这个基本的概念不存在。很多环评报告写不好,恰恰是项目有关的各方不讲科学、不讲流程导致的。所以说一千道一万,环评技术工作者想要做好环评,除了学技术外,还要学习如何为技术工作营造一个讲科学、讲流程的环境。
当然甲方、商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得逞的,这时候需要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总之呢,反复沟通、反复修改报告、被专家批评是常态,想要做好环评,也要保持一颗大心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