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环评之家 > 环评故事

环评故事

无怨无悔

2022-08-24环评故事
朋友约稿,谈我与环评。对我来讲,从事多年环评工作且已退休,有个谈谈体会、发发感慨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也是我的荣幸。我应该是最早践行环评的工作者之一。记得1985年我作为水环境负责人参与黑岱沟露天煤

朋友约稿,谈我与环评。对我来讲,从事多年环评工作且已退休,有个谈谈体会、发发感慨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也是我的荣幸。

我应该是最早践行环评的工作者之一。记得1985年我作为水环境负责人参与黑岱沟露天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当时邀请了很多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北大的关伯仁先生、徐云麟先生,他们带着我穿越“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黄土沟壑踏勘现场,完成黄河701桥段弥散试验。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还被他们不怕艰苦、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研态度折服,之后他们成为我工作的楷模。

后来我们又先后完成了水泥、造纸、火电、化肥、炼油、焦化、矿山等多个项目环评。期间,我们还开展了地下水、海拉尔河、黄河包头段碘同位素弥散试验,完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提出了“消灭低架源、控制中架源、适度发展高架源”的煤烟型城市污染控制策略等。那个时候,一个弥散试验下来,一个胳膊光蚊子叮的包就有200多个。设备是自己改装的,实验结果是PC1500一键一键敲出的程序计算得出的,报告是自己刻蜡版油印的。做环评,不仅要做研究、写报告,更难的是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有时候建设单位不理解,认为要多投资,有时候连地方政府也不理解,认为延缓了地方的发展,做环评的同时还要做宣传、做思想工作。确实累,但很充实,很快乐!

20年后,我从一个环评文件编制者轮岗到了环评审批者。近8年的环境管理中,我体会到管理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严格依法管不难,难的是引导性的“管”和疏导性的“理”。引导性的“管”,更多考虑的是项目建设和行业区域发展的关系,项目的布局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及环境风险的问题。我们全面推进并完成了全区工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规划环评,完成了“自治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纲要”规划环评,被誉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疏导性的“理”就是要把已经存在的问题理顺到现行的管理体系中来。特别是当时环评法实施时间不长,许多项目在环评手续、建设规范、甚至是污染防治技术上都存在不同的问题,理顺存在的问题,使项目纳入正常的管理显得更为迫切。结合晋陕蒙宁黑三角治理,我们爬了几十台铁合金炉,出台了“铁合金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基本条件”。为推进事中管理,把环境监理写入了由自治区人大通过的“环评法实施细则”。我认为,引导性的“管”和疏导性的“理”都需要很强的责任担当和理论创新。

    实践中,环评审批也经历了从大到小、从遏制污染到控制污染、从末端控制到源头预防及全过程控制、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的延伸、从项目污染控制到区域环境改善的过程。可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环评制度为我国的可持续的发展真正起到了把关促进保驾护航的作用。以焦化产业为例,我们见证了馒头窑、隧道窑、机械窑、捣固焦以及从湿法到干法、从焦炉煤气点天灯到焦化一体、煤气制化肥、制天然气等产业链延伸的整个发展过程。以煤田的合理开发为例,使原本植被覆盖度小于30%的矿区,均达到了60%以上的植被覆盖度,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再比如当年乌斯太、乌海、棋盘井的“黑三角”,也正在逐步变成“金三角”。

那几年从事环评管理确实很累,头发白了,身体好像到处都有毛病,有时候还受点委屈,全凭部里和自治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回想当年大兴安岭一家人,大雪天仅靠一口饭锅取暖;鄂尔多斯有户人家,孩子们只能围着被窝坐在土炕上。如今自治区连续7年经济增速位于全国前列,作为环评工作者,作为自治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护航者,既是幸运也是荣幸,值了!

退休了,有时候也作为专家参与环评报告的审查。但有时候还会思考,如何改变报告书越来越厚的现状使之得以简化,如何评价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确定区域大气臭氧、VOC及天然河流质量本底和现行质量标准的关系等等,没办法,已成职业病。尽管我们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规范,但随着社会发展,环评制度甚至环评文件的审批方式仍需不断探讨和完善。作为曾经长期从事环评工作的环评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尽了力,担了责,无怨无悔!

 

                           

作者:李亚威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文章评论